康师尧笔下的梅花,很有风骨!

康师尧笔下的梅花,确如寒霜淬刃,自有一种凛冽风骨。这位长安画派的扛鼎大家,以没骨技法写梅,不事勾勒而直诉魂灵。他蘸取浓墨焦墨,在素绢上点染出虬枝铁干的苍茫气象,那枝干或如游龙腾空,或似古剑出鞘,于方寸之间迸发铮铮铁骨之气。

观其画梅,最妙在疏影横斜处。康师尧以淡墨扫出梅枝清瘦肌理,焦墨飞白处尽显霜雪磨砺之痕。那枝头红梅,或含苞待放,或傲然绽放,朵朵皆以没骨点染,色墨交融间暗香浮动。他笔下的梅花不取繁盛之态,却在疏朗中见精神,恰似文人雅士于乱世中守节,清寒处显风标。

这种风骨,源于画家胸中逸气。康师尧作画,常以书入画,笔锋如剑,于转折顿挫间注入金石镌刻之力。他画梅不求形似,而重写意,那枝桠间的留白,是风雪呼啸的余韵;那虬曲盘旋的走势,是傲骨铮铮的宣言。观其画如读其人,康师尧一生淡泊名利,笔下的梅花亦不染尘俗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

画坛常言“画梅须具梅气骨”,康师尧以没骨写梅,正是以水墨为骨,以气韵为魂,将梅花的冰肌玉骨、铁干虬枝,化作胸中逸气的具象。这般风骨,不独在画梅,更在其人,在长安画派“一手伸向传统,一手伸向生活”的艺术追求中,康师尧以梅为媒,写就了中国花鸟画的精神图谱。